当年老北京的“下馆子”,就是香!
北京人好吃,小到一碟儿咸菜,大到一桌满汉全席,
得吃得喝,不挑不嫌。一提下馆子,
老人们以前总说,那可是显身份、地位、有钱人经常去的。
对于年长点来说,从小勤俭持家,吃粗茶淡饭,
也只有过年、过节才去,下馆子那可是“解馋”。
而对于今天我们来说,“下馆子”成了一顿午餐、晚餐。
老人一说“下馆子”,总带着想当年的劲儿,
一张嘴,能跟贯口一样给你数落出一堆。
八大庄、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四大坊①
吃没吃全不知道,但是只要吃过一家,也能给您道出一堆故事
那时的北京,热闹的地儿没多少,
一提到繁华的地都跟吃在一起
西单一带、西四那片儿鸿宾楼、四川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东来顺、翠华楼,
还有东四白魁老号,前门晋阳饭庄、都一处
东单崇文门便宜坊、地安门马凯餐厅、等等
说实话,那个年代去有名的餐馆常都是
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
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
对于这之后的下馆子,
爱不爱吃、好不好吃、正不正宗先放一边,
您人生的第一次下馆子您还记得吗?
是不是每次进馆子一推门,扑鼻的味道是,
各类酒味儿、熟肉味儿、那甜不索索的味儿,
反正是各种让你流哈喇子的味儿全混在了一起,
比家里过年请客那味儿浓郁一百倍。
下馆子就是去“解馋”。
像王府井东风市场北口的奶油炸糕,
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庆丰包子馆,
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包子铺,
西单北大街路东的迎春饺子馆,
平安里丁字路口东南角的山西刀削面馆
王府井八面槽的馄饨侯。。。。。
虽不是大馆子,却能记忆到今天。
高档一点的儿,兴去西餐厅下馆子,
老炮儿常去崇文门附近的新侨三宝乐西餐厅吃俄餐,
牛排、红菜汤,可以装的文文静静。
还有隔条街的马克西姆餐厅,
和北京人嘴里的“老莫餐厅”,《血色浪漫》味道还是挺足滴!
当时人均消费三四元,而那时普通人的月工资为三四十元。
来客都是有背景的上层人物、归国华侨和大院子弟。
去“老莫”不单纯是为了吃饭,而是去体验那个年代的荣耀。
90年代以下,你记忆中的第一次下馆子你还记得吗?
就好比,北京人对于干炸丸子是不是真的有情结呢,
突然发现每次全家正经下馆子吃饭的时候都会点,
周围桌儿的也都会点这道菜。
想起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
说小时候想吃干炸小丸子半夜妈妈给买去的事儿,
北京人爱吃干炸丸子,为什么呢?
那就是念念不忘少油缺肉的年代。
如今,说“下馆子”的少了,一提就都是“饭局”
因为这下馆子再寻常不过了,可能就是一顿普通的午饭了,
山珍海味,八珍玉食,
恨不得不出家门,都给你送家门口儿了,
但是却越来越怀念串胡同.逛商场.坐公交.下馆子
哥几个聊天儿,满耳朵都是我Cao!你Ya!他Ma的..
到处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怀念老板和服务员全是老北京,
一进门就坐下就能我们一起聊,
怀念小时候就想着长大有钱了天天“下馆子”的梦想,
真到了这天,才发现天天“下馆子”做到了,
但哥们姐们能聚一起的人却不知道搬哪儿去了。
即使时间过去了很多年,
老字号和饭馆儿拆了拆,搬的搬
许多老北京人仍然能记住原先的方位和味道。
聊出许多当年的故事。。。。。。。
①
八大庄:丰泽园饭庄、晋阳饭庄、正阳楼、功德林、鸿宾楼、梅府家宴、四川饭店、仿膳。
八大堂:会贤堂、同福堂、惠丰堂、聚贤堂、聚寿堂、天福堂、燕寿堂、庆和堂。
八大楼: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鸿庆楼、萃华楼、新丰楼、安福楼。
八大居: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沙锅居。还有个柳泉居。
八大春:芳湖春、同春园、东亚春、庆林春、新陆春、大陆春、淮阳春、春园。
四大坊:泰合坊、六合坊、均宜坊、明宜坊。还有个便宜坊,等等
- End -
来源:这里是北京
相关阅读:
非京牌注意!北京限制外地车进京次数,停在北京也不行!11月起执行!